古诗赏析——《卖炭翁》-《栗子故事会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卖炭翁只是白居易根据这个原型而创作的艺术形象,其原型来自《顺宗实录》第二卷所记载的的一个小故事:

    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,遇宦者,称“宫市”,取之,才与绢数尺,又就索“门户”,仍邀以驴送至内。农夫涕泣,以所得绢付之;不肯受,曰:“须汝驴送柴至内。”农夫曰:“我有父母妻子,待此然后食。今以柴与汝,不取值而归,汝尚不肯,我有死而已!”遂殴宦者。街吏擒以闻,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。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,谏官御史数奏疏谏,不听。

    这个故事呢,其实翻译起来不难,而且因为不是初高中的翻译考试,所以也没必要那么严格抠字了,我只讲一下大意。

    有一个农夫用自己的驴子拉着自己打来的柴去城里卖,结果刚进去就进碰到了一个宦官,说是负责皇宫里的采购,要了他的柴,但只给了几尺绢。而且只给这么点东西后,宦官又问农夫要收门户费,并且问农夫要搬卸费用。

    农夫当然没钱,就把宦官给他的绢又还回去,充作门户费和卸货费。但宦官不要,宦官就要求农夫把驴交给他,就算抵偿卸货费了。

    农夫这么一听,我一家老小全指望着我打柴为生呢,我又离不开这驴运柴。我现在把柴都免费给你了,你还不满意,还想着要我的驴。你这不是要我一家老小的命吗?没啥可说的,驴我反正是不会给你的,咱们直接见个生死吧。然后就把宦官给打了一顿。

    农夫因为打官被抓了起来,然后这事就这么捅上去了,被皇帝知道了。皇帝做足了面子,把这个宦官给罢免了,还顺手赐给了这个农夫数十匹绢,却不肯从根源上改变宫市这件事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这事记述的其实已经挺完善了,能看得人拳头发硬了。

    但仍和文学作品有些区别,因为这是作为“宫市”害民的一个实例如实地记录下来的,并没有艺术想像和典型概括。

    白居易的《卖炭翁》,却与此不同。

    农夫卖柴被掠夺的事,据《顺宗实录》记载,发生于“贞元末”。

    那时候,白居易正在长安做官。那件事既然闹得那么凶,以至于惊动了皇帝,白居易当然知道得很清楚。

    因此,毫无疑问,《卖炭翁》的创作,是从这里触发了艺术灵感、汲取了生活源泉的。

    但他不写“卖柴翁”而写“卖炭翁”,这其实就更加体现了白居易的厉害之处。

    “炭”和“柴”相比,更来之不易,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,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“苦宫市”的主题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“伐薪烧炭南山中”这一句,首先就交代了卖炭翁的劳作地点和炭的获取途径——不是采掘而得,是一块块辛苦烧制出来的。

    南山,就是王维所写的“欲投人处宿,隔水问樵夫”的终南山。这里豺狼出没,荒无人烟,可见环境之恶劣。

    伐薪烧炭,则是说明炭是靠着老人一点点伐木,然后辛苦烧制出来的。

    “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鬓苍苍十指黑”,就很明显是对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刻画。

    写他为了烧炭,满脸都是烧炭过程中沾上的灰尘,手上也被炭给染黑了。

    很朴素,但一下就描绘出了那种无比艰辛的感觉,

    “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”这一问一答,很巧妙的写出来了卖炭翁本身生活环境之恶劣。

    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,说明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其余地里之收入了,他唯一的收入来源,就是这辛苦伐木然后烧制出来的一车炭。

    结合下一句“可怜身上衣正单“,就知道,在这寒冷的冬天,卖炭翁其实并没有维持生活基本所需之物质,他只有一件单衣,冷的受不了,却也不舍得自己用这宝贵的炭取暖。

    他就指望着这一车炭卖个好价钱,然后能让自己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。

    “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这句话用同情的口吻,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。

    不要忘记,当时还正是“夜来城外一尺雪”的寒冬季节,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又怎么可能会不冷呢?

    照理来说,他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,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,因为天气一暖,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