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一章 空前绝后的群体(1)-《重生1976从知青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不得不说的是,从1970年开始,直到1979年底,全国高校中的大学生中,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,那就是工农兵学员。

    这是在十年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。

    从1970年开始,华国大学招生的方式,主要是以个人表现、家庭出身、群众推荐、政治审查、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。

    这些学员主要从工、农、兵中选拔,学制为三年,毕业后等于大专学历。

    当时,燕京大学和秦华大学,首先作为全国的试点,一共招收了四千名工农兵大学生。

    接着,华国各大高校以同样的方式,在1976年之前,一共招收了九十四万工农兵大学生。

    这种招生方式,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时候,正式取消了。

    所以,直到77级大学生入学的时候,75、76级的工农兵大学生还没有毕业,还在学校读书。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,形成了两种不同思想和观点的势力。

    一边是在十年中以个人表现、群众推荐、政治审查、领导批准为标准推荐入学的工农兵学员。

    而另一边则是华国恢复高考制度后,完全凭自己学习成绩考入的新一代大学生。

    虽然已经进入了1978年,但在燕京大学的校园里,十年的余热之气,仍然在75、76级的工农兵学员中苟延残喘,并以大字报、批判会的形式,时而爆出一息火花。

    而另一方面,十年时期遭到封禁的古典名著、戏剧、音乐、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,却在77级的大学生中,如惊蛰般的迅速复苏。

    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大学生,时常会在燕大校园中狭路相逢。

    未名湖的上空,时常暴风激荡;东岸的博雅塔,频频惊雷作响。

    1978年5月,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在《光明日报》上发表,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。

    燕园自然成为了这个大讨论的主战场之一。

    紧接着,1978年8月,《文汇报》上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《伤痕》。

    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,震动了华国文坛。

    作品中对人性、人道主义的描写,突破了长期以来对于文艺的清规戒律,并由此引起了广泛的争论。

    而且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,又使得这部作品,成为华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十年的先声。

    到了这个时候,大多数的人,包括重生到今世的刘岩,才真正发现并理解到,今世的人们,曾经确实经历了一场人为的灾难。

    于是,压抑许久的愤懑,便立时喷涌而出。

    当这种愤懑大量地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,便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,即伤痕文学思潮。

    随之而来类似的文学作品,一篇接着一篇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