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章 炮制民心-《大唐公主的小驸马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王彬:“陛下有何命令?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你先告诉我,王家真的在全力支持武旦?”

    王彬:“不如你先告诉我,谁能当这个储君,你又支持谁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觉得听到这里自己本来应该有些生气的,可是却生气不起来。多年至交,今日真的各为其主了,在这里问着明明都知道的问题。

    “你若是信得过我,那就让你父亲约束好王家,武旦不是嫡子,也不是贤君,陛下的帝位无论如何,也不可能交由他继承。”

    王彬摇摇头,“此事已经远非我能控制,若是可以,我也不愿意王家卷入这场纷争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振作了一分,“你这么想也好。”

    王彬:“如今庐陵王远在房州,与庶人无异,为何武旦不可以被立为太子?你之前所说,无不应验,是陛下之意,还是你自己思考所得。今日便分析一番?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哎,武旦运气不好啊。”

    王彬:“...有你这样分析的?”

    沈三问喝了一口酒,“如今朝局如何?”

    王彬:“如今六成官吏,支持立储。武旦有意让步,李唐嫡系臣子支持李庐陵王,只是姚崇等朝臣与庐陵王无深交,并不应允。掌控财税军的实权职位,武氏和李氏、崔氏占了三分之一。崔家自从崔察罢相之后,逐渐分裂成三系,一系拉拢李氏,一系投靠公主,还一系坚持中立。狄仁杰着急立储,不过是武氏族人残暴,担忧武氏擅权,危害百姓。公主,借宋璟、上官婉儿之手,考察官吏,安插心腹,对朝局了如指掌,势力早已不下于武旦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娄师呢?”

    王彬:“娄师德坚持中立,但是他手下有些人支持李显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李显是否并无此心?”

    王彬:“我并未接触庐陵王,不过听闻庐陵王重情,应当是一位仁君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庐陵王若是重情,怎么会初登帝位就胡来。就算他仁慈,如何能保证他手下人也仁慈,这样武旦和公主只能委曲求全,还难免危险。”

    不过王彬说这话,可见武旦已经说服众人支持李显,六成人拥立李显,这是什么概念?他不过在外地当个庶人,就有人给他把路铺好了,怎么会如何顺利?

    王彬默默喝酒。

    沈三问有突然想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,“武氏呢?武三思与庐陵王可有联系?”

    王彬:“你傻了吧,武承嗣还想着做太子,武三思怎么会抛弃他亲堂兄,支持李显?”

    这说不通,如果只有这些这些李唐老臣,武氏反对,李显坐不了这个太子。毕竟朝堂之上,武皇很重视均衡,武氏的话语权不低。除非两方达成一致,拥立李显,他才能坐上这个太子之位。李显做了太子,一心享乐,然后到武则天晚年,顺利上位。他回京期间,这些拥立大臣,便能与他建立信任。

    武三思一定是投靠了庐陵王。

    天下人,朝廷中人,在乎利益的人多,在乎皇帝是谁的少。只有朝堂上下,口径一致,才能让武皇误以为天下思唐,迫于民心,立下李显这个太子,这布局的人心思和掌控力,倒也不俗了。参考后世的历史,武氏能有这份魄力和执行力的,也只有武三思了。他早与李显达成协议,拥立新君,甚至已经为儿子与李裹儿定亲。

    朝廷中两派一致、后宫又有上官婉儿,如此一来,才是一个完整的计划。

    沈三问叮嘱王彬,“此事保密,小问交于你照顾几日,下面这十个人跟着前去保护,我先回府了。”

    公主正在午休,沈三问不忍打扰,来到书房,打算再次翻看朝臣名录,却看到旁边的臣子资料,主要记录的京郊官吏、各州大员的相互关系,部分还圈了出来。

    内中夹着一张公主所书名录。

    名录左右两列,泾渭分明,初看便知道,左边是支持李显的,右边是支持公主的,圈出来的是保持中立的。

    名录下方,也抄录了部分中立的。

    只是不知道这些人是否有问题,这武氏势力方面是否真的出了问题。

    沈三问看了许久,知道公主到来,“你今日不是很忙吗?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我突然想到了重要的事情,所以回来了。武三思,可能已经与李显有所勾结。”

    公主表现的很平静,“原来如此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朝中可是发生何事了?”

    公主:“我只是也有些奇怪,朝中有些原本拥护武承嗣的人,都闭了口风。不然两成人中立,支持反对者应该各占四成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那公主的支持者有多少?”

    公主:“也是四成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武三思怎么处理?”

    公主:“武三思想要的,我给不了他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应该是这李裹儿出世对李显的影响不小,你打算如何应对。”

    公主:“没想到。”

    沈三问:“难得有你没办法解决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其实有个两人都知道的,最简单的办法,就是杀了李显。可是公主不会这么做,沈三问也不能这么做。如今看来,武旦并不得臣下之心,威胁倒是小一些。

    来回折腾一番,时间已经不早,沈三问又赶去驿站,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。

    薛绍自流放地返回京师,并无多少人知晓。如今李隆基也到了该读书的年纪,时机刚好。

    沈三问为薛绍摆了酒席接风洗尘,慰问他多年劳苦。此时的薛绍已经不再是那个翩翩少年,家里的离去、生活的挫折却不改他的正义之气。李隆基若是能有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师父长期陪伴在身边,沈三问也放心不少。

    吃饱喝足,谈天说地,沈三问带着薛绍前往武旦府邸。

    正好李隆基回家梳洗完毕,阴郁的在屋子里生闷气。

    武旦对薛绍很客气,在家中等候多时,待到二人到来亲自出门迎接。薛绍少有才名,是长安年轻一代的翘楚,薛家和李家是长久的姻亲,薛绍的大哥是为李家牺牲的,薛绍这个为李隆基选定的夫子,在李旦心中自然有许多不同。

    此时,沈三问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李隆基之母也健在。只当个引荐人,人已经护送到,起身告辞。

    李隆基罕见的不肯出门,于是武旦带着薛绍进门。

    武旦:“隆基一向知礼,今日刚刚在外面受了委屈,薛公子莫要介怀。”

    薛绍连忙表示自己不介意,“能为公子之师,是薛绍的荣幸,公子还小,也初见薛某,不够亲近也是理所当然。自然得慢慢教,不可操之过急。”

    因为沈小问去了王家宅院,选师的事情,正好顺延,这些天,王府鸡飞狗跳,小问每日爬假山玩池水,捉金鱼掰荷花,后面还跟着十条尾巴。王彬忍无可忍,受了长辈许多责备,才知道自己是闯了多大祸,带回了京城了不得的人物。可是小霸王在王府作威作福,完全不想回家,王府中人也不好强行撵走。

    另一边,薛绍耐心的与李隆基拉近关系,也与李隆基亲近不少。

    得知薛绍来京,王彬约了旧友崔玄,找来沈三问,打算办一场旧友聚会,当然,最要紧的是能趁着聚会送走小霸王。

    得知又有两位叔叔,小霸王愉快的赴宴。

    薛绍带着李隆基,王彬带着小霸王,沈三问带着钱,崔玄带着折扇,几人共同在酒楼欢聚。
    第(2/3)页